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第三集 十九、濟公活佛降文

(閩南語發音)

人生呀人生真魯 勸人凡事免煩惱
自己遇事翹翹倒 怨氣沖天天清楚
因果循環無顛倒 世間全有真正好
擁有金珠佮瑪瑙 只知享用真快樂
希望來世再得寶 福盡必受真惡果
富貴貧賤分配好 善惡分判真清楚
想欲后面閣卡好 趕緊造福正是寶
---

【註解】:
濟公活佛深知人在人世間的貪念無邊、痛苦煩惱無盡,所以出此文來讓世人深知,人世間的苦惱與富貴貧賤的原由,並教導世人對因果問題的認知與如何造福人群,來做為永久之道。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第三集 十八、濟公活佛降文


(九天真言)

天賜眾生難知因
天理自昭己心為
天律森嚴法難逃
天羅地網網不盡
天天膽寒己凌虐
天涯海角影隨行
天處賞罰分辨清
天務要職己身行
天倫享樂終滿身


【註解】:
  此文描述人生過程,人總不知因果,所以才胡做非為,當厄事一出,必受其果報,逃得了一時、卻逃不過一世,因果乃如影隨行,時時都在我們週遭發生,可怕至極,猶如自己凌虐自己一般。所以仙佛才奉勸世人,世上唯有聖業,才是永久不滅的事業,也是享受天倫的唯一道路。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第三集 十七、濟公活佛降文



「佛」上乘法言觀心
心動非動實意動
心靜非靜實意靜
不動不靜實乃心
去念動靜心乃實

【註解】:
「心」自無數劫以來,本是自清無分別,所以心本無動靜之別,無法用言語表達,心是來自感受之內。動與靜的感覺乃來自人的意念之別,非心之作為,所以要找到真正的心,必須去除動靜之意念,才能發現原始的那顆真正的心,也言「佛」心。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第三集 十六、頓悟與開悟



  什麼是頓悟與開悟?很多人或學道者,常常祈求或能開啟智慧,智慧從何而來?頓悟與開悟就是開啟智慧之門。

  「頓悟」就是一刹那因外力的因素,突然想起或發現一件事物的起因而產生出來,舉個例子說:當英國人牛頓在蘋果樹下時,忽然被掉下來的蘋果砸到,第一時間他想到的是蘋果為什麼會往下掉,而不會往上,這就是剎那間,沒有時間性而產生出來的頓悟。

  「開悟」就是對一件事情慢慢一直進入狀況而有所領悟,是需要時間性的,就像牛頓一樣發現事情的原由,再慢慢研究、思考,而發現了地心引力的存在,這就是因頓悟而有所開悟出來的智慧。開悟就是能一直的思考與思維,對事物能舉一反三,一理通萬理徹,真正的開悟者是完全能與大自然互相融合的,瞭解人世間的一切。

  一個學道者如果沒有針對頓悟與開悟時時加以思考,就永遠無法開啟智慧之門,頓悟能讓你瞭解事實一切的真相,能讓你產生無限的智慧。在禪坐裡,靜思也是一種頓悟的方法,經由外力產生智慧的覺醒,再由智慧產生出「法」,我們就是一直要試法,不要怕錯,怕錯就不知道對在那裏,怕錯就永遠學不會。心法也是由頓悟開啟出來的智慧,有了心動就要馬上行動,才有辦法得到「法」,心動而不動,永遠就得不到「法」。一種頓悟而開悟出來的法,有時是一種生機,能解除你的窘境,有時能讓你明白事物的一切,所以我們時時要淨化自己的心,讓我們的思緒更清楚明白,才能產生更多的智慧。

  我們學道者未開悟還在學習的階段,所以必須藉著體驗與領會,以及加上平時自己努力的思考與運用,頓悟與開悟是互動的,頓悟後要多行才能有所察覺、才能有所開悟,我們的智慧才會慢慢增長而出。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第三集 十五、心靈改革



  宗教信仰其目的之一,乃在於使眾生能在無助之時,得到心靈的健康。其實什麼是心靈改革,相信我們對它還是不懂,只是明白字意而已,在此對於心靈改革的描述,希望能讓讀者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讓學修者能夠真正體悟到心靈改革的重要。

  其實心與靈這東西都深藏在我們的體內,摸不到也看不到,但每當我們受罵、被他人欺負、污衊、言語衝突或物質、金錢、身體、家庭… …等等,其一產生受傷害時,就會產生怨念、思想報復、憎恨、忌妒、痛苦、悲傷,進而使我們的言行舉止無法制止,甚至想不開而造成犯罪、自殺,這些都時常發生在我們的身上。但其實這一切皆是自己的業力所造成,而我們的心靈在一次又一次受傷害時卻不知,也導致我們的思想行為偏差所致,也讓自己對於人生產生厭倦,進而造成人間無法預測的悲劇。

  既知如此,但要如何了解自己的心靈已受傷了?每當我們自己內心思想開始有痛苦之時,或是想要對身邊的人或他人有不利之行為時,在未行動前,就要馬上制止自己的思想,並告知自己思想已錯誤偏差了,因這一切並非任何人讓你造成如此,是因為我們無知的思想偏差,就好比自己已拿一支針在刺自己的心靈而不知,且已讓自己活在痛苦與悲哀裡,所以真正的心靈改革,並非將一切專注在他人對你怎樣怎樣… …,而是要時時觀察自己的內心反應,如果一但內心感覺悲傷與痛苦之時,就表示自己心靈已受傷,要能適時的改變,不要再想下去,讓自己的心靈變為快樂,也讓我們在學修的道路上能真正的得到身心靈的健康,也正所謂的離苦得樂。

  我們要如何把心靈從痛苦中改革與解脫呢?就是要面對現實不再逃避、了解事理原由、針對問題徹底解決、運用方法從理去改革與突破,用「法」與「理」去化解人與人之間彼此的痛苦與業力,凡事做到圓滿不會留下遺憾,讓受傷的心靈慢慢恢復健康,真心從中落實。希望在此心靈改革篇裡,同時試著做看看,也能讓每個人的家庭更和睦,社會更充滿一片祥和之氣。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第三集 十四、心與佛


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離心無佛、離佛無心。

   前提有說,心與佛的存在、心與佛有何牽連?佛本眾生之性,也藏在人的內心中,但心也未曾生佛,為什麼?因為佛本內藏而來,而在人內心深處,只是眾生不知,到處找佛求佛,如不磨滅人的心性,而佛永不見。所以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離心無佛、離佛無心。又如,離冰無水、離水無冰,兩者是互連的。

   所以心與佛可比冰與水,水須經過冷才成冰;冰須熱才成水。見冰不見水、見水不見冰,但兩者是同性,同樣見心不見佛,見佛就不見心,因佛無心的罣礙,人就因為有心才有阻礙,才有分別,才有天堂地獄,才有行動思想是非恩怨,這些都是因心而產生肉體的動作與思想而成。那心又為何未曾生佛,可比魚活在水中,但水也未曾生魚,所以想要看魚,未見魚先見水,見魚便忘了水的存在。也言:見佛就無心的存在與分別!所以心與佛,佛是由心而出,見佛之後就不見心的存在,取於中庸之道。明白心與佛的牽連,在學道之路上,相信向目標將我們的心性磨滅,那自然佛性就脫穎而出,而眾生個個都是佛,眾生性也是佛性也。

   心與佛原本就是同一性,所以向外無處可找佛,佛在內心又無法顯,唯有見性才方可見佛。見佛如果還有心的存在,終究也不能成佛,唯有向自己的心降伏,徹底將心性磨滅,佛才能真正從我們的內心中脫殼而出,智慧出、佛法生,展現真正的現世佛,努力吧!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第三集 十三、佛是什麼



  「佛」是眾生與學道之人所追求的目標,也想哪天能真正成佛,大多仍秉持著念佛、誦經、持戒以及佈施,但這些仍然不構成成佛的條件,仍有因果存在,還是要繼續輪迴。佛是什麼?佛本是西國語,是一種名稱假相,也是由人尊稱而出,經云:見性便是佛,人有覺心得菩提道,就是佛。所以不造眾業自然得道,眾生性便是佛性。

  佛是無好壞、善惡、無念經持戒、無因果、無分別、無是非,處於中庸之道,所以眾生向外求佛,卻不知佛就在自己內心中。向外無佛可求,如果有,也是它佛過去佛,窮追無益,無意義。那佛要如何顯現?佛在心中可比香在樹中──煩惱盡,佛從心中出;樹腐盡,香從樹中出。也就是心外無佛、樹外無香之意。所以心外有佛也是它佛、樹外有香也是它香。本身自性佛的顯現,乃靠智慧覺醒中,佛自然由心而出。所以身心可比田地、煩惱如種子、智慧可比芽、出如來就是穗穀,用心栽培自然而出。

  佛之一切都是由心所起,佛是由心所生但又躲在心裡,心可成佛,但心又不曾主動生佛。因心被累世污濁之氣和因果業力所掩蓋住,需靠自己的智慧把心磨平、運用智慧,把因果業力消除,使它圓滿。經過一層一層的洗滌,心已淨、業已盡,內心的佛方可由心而生。

  經云:佛有三身,一、化身佛;二、報身佛;三、法身佛。隨緣行善即為化身佛,現修智慧即為報身佛,現覺無為即為法身佛,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是智取即是解脫心。佛本是由人而做,在人世間並非一直寄望神仙佛保佑,而是要寄望在自己本身言行上能像神仙佛一樣的作為,讓每個因緣裡的人來感受你自性佛的顯現!所以不要再向外求仙求佛了,把今生的業力了脫,讓你自己的佛,真正普照在每一個角落裡。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第三集 十二、心在哪裡



  常聽人說:做什麼都要用心。但總覺得自己都很認真,卻又記不得;也覺得很用心,但卻學不會。為什麼?到底我們的心是躲在哪裡,讓人捉摸不定無法預料?

  在前集中有提到人是一體兩面,我們的身體就是有二種身,一種叫色身(肉身),另一種叫法身(靈體),所以有形體有一顆心在支撐肉體的成長,那就是心臟。但在我們肉體內還有另一顆看不到的心在支配我們的一切,它就存在於我們出生後,頭頂內會上下跳動像心臟一樣的腦幹內,也就是靈體存在的地方,所以那顆心也就是存在於法身內(靈體)。它揹負著我們累世的因果業力,所以就像電腦一樣儲存在我們的腦海裡,隨著時間與各種因緣業力,一一浮現在眼前與週遭。我們的心就是包括自己的思想、情緒、一切言行動作、好壞、善惡、夢境,皆由這顆看不到的心在支配著我們肉體,所以一切業力因果也是由自己的這顆心所造。今生一切的好壞、善惡也全在自己所造的業力裡浮現。眾生心原本清淨、無善惡是非、無大小分別、無生死、無所不在,透五蘊山渡生死河,山川岩壁皆無法阻擋這顆心。經累世以來造業深重,完全將清淨的法身內心蓋住,使我們到人世間變得無知與無明,完全看不清楚自己的真面目。所以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但業卻隨眾生自己所造而行。

  我們的一顆心,變化莫測又難以捉摸,在起心動念裡,一個心起念頭就跟著到,而又要隨業而行,人之修持,就是要自主這顆心,控制念頭才不容易再造業。佛又言:「以心求心、心心不靜、念念為動,不以心求心、心心入空、念念為靜。」若一個修持者,以自己的心再去求佛的心,那他的心就無法達到清靜,然而心起,念頭自然就跟著起波動。相反的,若不以心求心,心不執、無罣礙那就是空,無所求的心,念頭就能很清靜,跟佛的心就很相近。

  所以想清楚明白自己的心,就是要時時定住自己的心,一切因緣發生時要抓住自己的心,不要讓心隨風飄移而再造人生的遺憾。佛在心中莫遠求,眾生皆有佛性,只是未能將佛從內心中展現出來,卻一再展現恩恩怨怨何時了。覺醒吧!今生將本身的這顆心淨化,不要再讓這顆心再去支配我們的身體去造它業吧!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第三集 十一、暢談靈修



  在一般世俗裡,我們常聽人說要「靈修」,為什麼?因為我們可以見証到一個人忽然之間或借重某種因緣而產生不由自主的舉動時,稱為「靈動」,透過他人的指點就告訴我們要進入「靈修」的課程。

  一般靈修除了打坐「靈動」之外,還包括所謂的「講天語」與「開天文」… …等。這些皆是在讓「靈修者」能真正的感受與空間接觸的玄妙,因缺乏正常的指引,同時也讓無數在追尋「靈修」的人,走入迷境之路,陷入追尋在所謂的「通」之中。

  在前集中,我們有談到「靈」是要靠體修持才能達到提升,並非單一靠靈修課程。「靈」在現今肉體裡,帶著無數過去的業力(怨氣)來到今世,所以無時無刻,因緣業力無所不在的浮現。靈要成長,就必須靠體來面對本身所發生在週遭的一切人、事、物,進而從中學習將人、事、物處理圓滿,讓本身取得經驗與智慧,也讓業力隨之消除,再加上平時的行功立德、端正品格,如此達到真正的覺醒,本靈也在無形中隨之晉昇,同時也提高靈的果位。

  靈修不單在於外在靈動中的學習,也是要能達到自己「心」的真正平靜,無時無刻觀察內心的變化與起浮不定的由來,利用打坐練氣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靜裡的省思,不斷的領悟與開悟,指引我們錯誤的地方,再由本體去修整,相互配合,所以不要再一直過重於表態「講天語」與「開天文」之類… …等。這些皆屬於過程的演化,並不是要讓靈修之人沉迷於其中而無法自拔,試著將過程轉換於「靜」,在內心「靜」的世界裡與大自然的空間融合,才能真正感受到靈的存在,同時「靜」裡才有真正的智慧演化出來。

  靈修乃是肉體的一體兩面,本體(有形)與本靈(無形)需相輔相成,光靠單一方面的修持是不夠的,靈修就是要靠本體去學習、去轉變,慢慢除掉一切不好的習性,讓本靈真正的覺醒,追尋神、仙、佛的精神,向大智大覺之路邁進,這才不會枉費在靈修之路所下的苦心,同時也才不會失去靈修的本質。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第三集 十、禁忌的遊戲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圈裡,一生當中可以說,皆生活在很多的禁忌裡。有那麼多的風俗禁忌圍繞在我們的身邊,禁止我們不能怎樣怎樣…  …不可那樣…  …?弄得自己覺得滿頭霧水,卻也不知所以然,也得不到真正的解答。這些都是先人留下的風俗與迷惑,也讓我們無知的遵從而不敢違反,為什麼?因為我們無知、無明。

  禁忌裡面從說話、婚喪喜慶、祭祀拜拜、出外往東朝西、居家風水,一直到本身房間的排設…  …等等。這些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禁忌」,但為何從北到南其風俗禁忌皆不同?有時也會因風俗禁忌的不同而產生磨擦不悅!讓我們有時覺得很煩、不自然,覺得霧灑灑,但也很無奈的遵從。禁忌有太多的約束,有時太過沉信於真,但也會沉失在真裡,無形當中錯失大好良機。所以學道就是要知道可行或不行,並解開禁忌裡的神秘面紗,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百無禁忌地生活。

  學道的目的在於了悟真理、破除迷信、擺脫生死輪迴,人一旦踏上學修之路要有所覺醒、看破人世間之一切、視生死於度外,  濟公師父說:「學道之人並無運途可言」,因命運早已安排,大自然規律很自然產生,人必須也很自然的適應,不管生活在那裡皆要能夠適應環境,順其自然而行。學道者更要做到所謂「年無忌、月無忌、日無忌、時無忌,大吉大利」,讓我們從知的「禁忌」當中,走出我們人生的目標,把一些不合情、理、法且複雜麻煩的「禁忌」一一修正,讓後學者與後代能夠活得更健康、更自在。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第三集 九、觀落陰



  觀落陰在現今的世俗裡還很盛行,人利用這種儀式到陰間去跟已經過世的親人會面,而這種儀式它的確信度在那裡﹖有誰知道﹖我們來探討這個神秘的話題。

  之前我們講過「天堂與地獄」,一個人死後靈魂,氣清者上升,濁者下沉,下沉者和所有生靈萬物均存留在地球大氣層內,我們看不到的第三度空間。人活著的時候,唯有自己修行才能去除因緣業力,死後靈魂才得以上升,脫離地球的地心引力,衝破大氣層,到達那真空的境界,成為神仙佛,否則在地球內一直六道的輪迴,輪迴到那裡去誰也不知道,而觀落陰這種儀式,又有什麼人能有這種能力或法力,帶領人上天堂或下地獄到第三度空間去看這些無形的東西或找尋您的親人呢!

  觀落陰透過幾個動作,眼睛用黑布遮住,讓您集中注意力,一直去想您要見到的人,主持者手執木魚、口中唸唸有詞,還不時問您的反應如何?各位想想,是否我們人脫靈後,才有辦法看到第三度空間無形的東西,人既然脫靈後,就好像睡著一樣,完全沒有知覺,周遭發生什麼事也完全不知道,既然如此,觀落陰時別人在您身旁跟您講話,您還有回應、還有肢體動作的產生,您不覺得很奇怪嗎?所以觀落陰跟我們平時在禪坐時,心想觀世音,觀世音影像就會浮現在我們眼前,心想什麼就浮現什麼。萬法由心起、萬法由心滅,觀落陰就是啟動人的心念,因為您的心想,所以幻影就會浮現,浮現時就覺得這種儀式有效,如果意志比較堅定的人,沒有浮現幻影,見不到親人時,又作何解釋呢!

  觀落陰跟牽亡靈這兩種儀式很類似,牽亡靈它是把我們想要請的靈降在人的身上,由我們直接來跟他對談。不管任何儀式,人既然已死,我們就是要讓他安靈,又何必把他呼來喚去的,我們可以利用做功德,藉由神仙佛的力量轉移給他,這樣做更來得有意義。無形的東西就是要由無形的力量來渡化他,並不是由我們有形的人來渡化無形或驅使他為我們做任何事情。

  學道就是要降伏我們的心能夠讓它完全平靜下來,禪坐心念不起,幻影自然不會乘虛而入,最後才能達到靈魂自然出竅的境界,那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學道要完全靠自己身體力行才能修成正果,而現今我們學道,完全都是在追求看不到的東西才去學習,思想完全偏差,自己沒有目標,別人講什麼就聽信什麼,到最後自己又得到什麼,所以我們要學道,要提升自己的智慧,智覺由此而出就會比較靈敏。

  觀落陰這種儀式,在現今世俗裡是一種迷惘的東西,靠我們智慧想想,做了這種儀式,對亡者跟我們自己本身又能起什麼樣的變化,只是浪費金錢跟時間罷了!逝者已矣,應把握當下,為未來的努力舖路才是真的。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第三集 八、送神與接神



  在本土風俗裡,每年到春節前夕,就有所謂送神之儀式,也把日期訂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這天為送神日,等到春節期間也就是農曆一月四日為接神日,這就是本土的送神與接神之意。這些儀式也本土才有,國外是沒有此類之儀式的。

  這送神與接神的儀式開始流傳,為何選在這兩個日子?實在值得研究。我國曆法,一年有二十四節氣,一日又有二十四小時。古代農民將所有的農事,依照節氣來做遵循,不違反大自然規律,相信這一年來必定五穀豐收、日日順利。每年國曆二月四日則為立春,一年四季之開始。不知何時?何人所傳?訂出了送神與接神之日,其意義到底在那裡?

  一年之中這段期間,大家都把神送去那裡也不知,又不知為何神佛要回來?在先人流傳至今乃告訴後人,人在一年之中不管您做任何事,每逢到送神日這天,就要好好祈求神佛回天時,幫你說好話,讓你在下一年會過得更好,果真是如此嗎?大家又等到接神日這天,擺上好供品再迎接神佛回來。在這期間更有焚燒所謂飛車、飛馬之類的銀紙,給神佛乘座之用的傳說。

  其實我們何時曾想過此存在已久的問題。神仙佛倒駕慈航,本是來去自如,常存於人心的左右,那用得著我們用紙錢之類來接送,真有像民間中的賄賂行為不是嗎?在這段期間我們早就把神佛全送走了,但我們卻又在這段期間不斷的祈求與拜拜,甚至點燈之類… …等。不知我們真的是在拜什麼!不是很矛盾嗎?平時自己的行為不知檢討,也不知因果的可怕,只等到一年送神時,才來祈求神佛幫我們說好話,讓我們在下一年會過的更好,求個心安這行得通嗎?所謂佛怕「因」人怕「果」,一個人在人世間所做的一切好與壞,終必自己來承擔這一切,與神佛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大可不必再為每年送神與接神花費心思與財物,而是應該要注重在每天自己的言行上,不要再執著於祭祀方面的各種儀式與外相的供品,這樣在平時祭拜神佛時,也才能感受到真正所謂的庇佑。學道就是要尋找答案、追根究底、解開疑惑,智慧方能增長,而不是茫然的沿習世俗、積非成是,最後也不知有何助益。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第三集 七、閉關與繞塔



  佛經裡有記載修行的歷程,有關於繞塔與閉關一事,所以後學者也遵循先人所遺留的指引去修行,但真正的「繞塔」與「閉關」是什麼意義,怎樣做才是正確?

  「繞塔」是一種修行歷練,我們常見到佛教或各教中有追隨者圍繞著塔行走,指心向佛,口念佛號,不斷圍繞塔而行朝拜,就好比一種儀式般,這動作是否有點執相?經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您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字句很清楚告訴我們塔之事。修行本應天天將日常生活中的錯誤:貪、嗔、癡三毒,在行坐禪時,時時圍繞在自己的身心內省思,將錯誤修正,提昇智慧。所謂「繞塔」之意本應如此,世人卻環繞世俗之塔而行,如此到處繞進繞出何為?

  「閉關」常聽人說乩童與修行的人,也必須經過「閉關」這一事,在閉關裡不管修行人或乩童,有的須閉關一星期,也有七七四十九天,甚至一佰零捌天的,說法不一。但閉關時,有時甚至不食或吃素(水果),如厠也不能外出,皆有旁人協助處理,過程須靜下與神靈相通。達摩祖師由西方而來中土傳法,也有閉關九年。但其主張修行人並非閉關與神靈接觸,其所謂「閉關」實是「壁觀」之意,乃教世人面壁思過,清靜自己的內心,以觀心為修行之主。世人卻自己誤導指引,產生如虐待肉體般,有的甚至因為閉關不吃不喝而喪命、生病或出關瘦如皮包骨。實質的意義真須要後人省思,將「閉關」一事變為「壁觀」面壁省思,如此才能真正靜化自己的內心。

  閉觀與繞塔原先是先人教導我們如何修行的一種歷程,因眾生都是凡夫俗子,食五穀雜糧,日常生活中繁事眾多,身上難免有污濁之氣、不靜之心。藉由此舉可觀察內心的變化、沉澱自己的心靈,使身心保持淨空的狀態,也利用禪坐練氣提升自己的氣場與心靈的感受,如何從污濁之氣裡自救,時時定住自己的心,在風塵滾滾中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也因經壁觀與繞塔在您的人生裡更上一層樓,這才能在省思中開悟其中之玄妙與提升自己的智慧。後世之人因執相,從文字之中誤解而追求外相,所以不要再迷失於原始神佛留給我們「繞塔」與「壁觀」的實在意義了。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第三集 六、形體與假象



  什麼是形體?俗語說:「有山便有水、有神便有鬼、有形便有體。」這都是有連帶關係的。天地在造物時,人世間看得到的一切都是一種形體的表現,但是他們的形狀都各不相同,就好比一對雙胞胎,長相幾乎一模一樣,可是還是有他絕對不同之處,這就是要我們分辨形體的狀態,去認識天地萬物所創造的一切。同樣的道理,人活在人世間所做的善惡與是非,完全瞞不過天地大自然的空間,從古至今都是不變的道理。

  假象,就好比神尊雕出那麼多的形相出來,到底是不是都是一模一樣的東西?不管它是什麼形體狀態下,而這背後還有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就是「靈」的存在,就像我們人一樣,身體裏都有一條靈的存在,才有辦法產生肢體動作,產生知覺,如果沒有靈的存在,就好比植物一樣,只有生死而已,沒有辦法分辨一切事物。這靈是萬年不死之靈,支配每一世所累積下來的因果,在那裡循環不休,所以不管神尊長相如何,就是不要注重它的外相,而是要重在它背後的這條靈,以及我們對他的誠心。

  在一般人觀人的時候只看到表面上而已,而學修者可以看到內心深處的好與壞,學道就是要跟普通人不一樣,一旦踏上這條路,猶如逆水行舟,累世的因果會慢慢的浮現,碰到的障礙會比一般人多,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以及修整自己的行為,因為因緣業力的浮現,碰到的障礙就要一一克服,這才是一位修行者應走的路。而在這神尊背後的這條靈,在人世間的時候也是歷經千辛萬苦、千百萬劫而才有所成就,我們要學習的正是他的事蹟與精神,所以不管神尊形體的好與壞,這只是一種好比觀賞的東西而已。一個假象造出了一個形體,背後也隱藏了一條靈高低層次的厲害,與人產生共鳴,你抱著怎麼樣的誠心,他就回報你什麼樣的心,這是相對的,所以神仙佛的心都是與人在一起的。

  天生萬物的一切都是假象的表徵,因為我們都是一世一世在人世間行走的,這世沒修完下輩子還要繼續修,每一世都在輪迴不休。現時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假象的代表,都是暫時性的,而我們人在人世間也是暫時性的居住,所以不要著相,否則在內心裡就會產生執著、不平和與埋怨,因此也會產生魔考的障礙。我們要試著去學習明辨是非、探討事發的原因,這樣才有辦法撫平內心的不滿,放下一切所有的放不開,濟公師父常言:「吃虧就是佔便宜」,凡事不要用心計較,如果在「用心計較」之間,「因果」因此就會產生,吃虧一點,或許你的因緣業力剛好浮現,就可以消你這次的業力。所以我們是用這個假體在修我們身體裡真正看不到的這條靈,如何讓他成長?這完全就要靠我們平時表現在言語行動、善惡與是非等等,然後一直求進步。

  所有萬物,有形就有體,眼睛看得到的便是真,實實在在的浮現在眼前,這些人、事、物都是要印證你在人世間自己累世因果的循環,自己所背負的業力,都要一一去接受、去克服。學修是一條很長的路,並非那麼好走,但也不是那麼艱難,我們要對它有所認識、了解,但也不是每天光靠唸經拜佛就可以有所成就,唸經拜佛只是可以安撫我們內心的不平,讓我們的心平靜產生智慧而已。

  在一切的假象裡,都會透過眼而影響到我們的心,所以佛經裡常提到「六根要清淨」,就是不要受這些外來的形體所影響、迷惑,而是要利用這些有形的物體讓我們產生智慧,運用大自然一切的事物造福人群,進而提升我們的靈。在大自然的空間,往往覺得「沒有」的東西,就是「有」讓我們學習的,而「有」的東西都只是一個形體或假象,我們學道者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回歸大自然,心越寬闊,越融入大自然裡,而得到的能源就會更多,相對可運用的「法」就更多。所以學道就是要從這裡開始,你的心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地球上的任何物質我們都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一切假象都只是過往雲煙,俗語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用我們有形的身體力行去修看不到的這條靈才是真的。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第三集 五、人體四大組合



  我們人的身體是怎麼來的?怎麼組合而成的?以科學角度來說,是由精血的結晶之後,產生細胞分化,然後慢慢長成現在這個身體。而在佛經上另外一種解釋,也是佛祖所開悟出來的,我們人要成長、生存,必須要有四大東西才可以維持生命,就是「風、火、水、土」四大組合。

一、風:就是空氣,地球上所有萬物生靈,必須要有氣才能生存,而我們身體如果少了空氣、氧氣就無法存活下去,所以在佛經裡「風」就代表空氣。

二、火:是持溫、保溫的作用,「火」就是控制人身體裡的溫度,保持恒溫,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不然都是會生病的。

三、水:人的身體裡既然有「火」,又要把溫度控制的恰當,當然少不了「水」,水在我們身體裡佔了百分之七十的比例,水就代表「血」,身體的溫度要如何平衡、控溫,就是「血」在體內循環,帶動「火」跟「水」互相融合,保持身體的體溫。

四、土:代表我們身體上的「肉」,佛經上形容「土」就是「肉」的結成,又加上「風、火、水」,這四大組合就形成一個人體。

  這四大組合在我們人體裏都缺一不可,非常息息相關。

  我們佛祖,為什麼可以開悟到人的身體是由「風、火、水、土」所組合而成的?為什麼會成長?為什麼會生存在這個地方?他們就是有這樣的思維、疑問、追根究底的精神,就是這個「源」,尋找源頭去開悟、去領悟,才有辦法回去人類最初的原點。而我們一個學道者,有沒有辦法開悟出先人的方針,找到自己的方位,有沒有辦法領悟到要怎樣追隨先人腳步,才能往上追溯到我們原來的地方,所以我們要瞭解大自然裡有這四大構造,而我們人也無法離開大自然,唯一要脫離大自然,就是要循著這個「源」一直追溯回去,唯有我們一直開悟、領悟,瞭解的事物愈多,我們的智慧就愈開啟,就愈知道我們的路要怎麼走,但不可盲目隨從。

  一個人的形成,為什麼要來人世間?來人世間要做什麼?到底有沒有好好的思考過?人生存在世間上,都是抱著因果關係而來,人一生要走怎樣的路,要碰到什麼樣的事情都是註定好的,我們應該善用這個由「風、火、水、土」所組合而成的身體,完成來人世間的任務,才不會白白來人世間又空手而回,所以我們要學道、要知命,才能在這條道路上找到原來的自己。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第三集 四、生與死的意義



  世間萬物皆有它的定律,所以有生就有死,但在「生」與「死」之間我們未曾好好想過,我們生到底為什麼?又何時會走?出生讓每個人歡樂無比,但對於面對死亡卻悲哀至極,在這兩極化之間,是否值得我們來深思與探討,其實質的意義存在那裡!

  從出生到成長;從無知到認知,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與目標,但並非皆能如所願,因謀事在人成事在於天,所以我們未曾想過天下萬物皆被大地所供養,從未做任何一事可以回報天地與人間。每天只知為自己與家人而活,拼命賺錢、不眠不休,甚至不擇手段爭得死去活來,一日復一日、一年又一年,只為了過好日子,享受財物上的富裕與滿足,但過程中卻不知我們每天皆生活在緊張、茫然、悲傷與痛苦壓力中。有的人到最後什麼也沒得到,甚至弄到殘破不堪,妻離子散,有得到財物之人卻什麼也帶不走。所以從「生」到「死」,我們到底是為何而活,活著又有何意義?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眾人皆知,但卻又不斷的爭取。古云:「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大自然的定律因果循環不斷,該覺醒了!  濟公師父曾說:「人生取之社會應該懂得回饋社會,為他人忙相對也是為自己忙,時時做他人的貴人,貴人也永遠在自己的身邊。」所以自己所做的一切好與壞,終究自然會回歸到自己的身上。有機會出生做人是我們的慶幸,能利用這有用的身體回饋在社會上是我們的榮幸,用廣闊的心胸善待每個人不分貧賤貴富,助人不在財力的多寡,而是那份真誠的心,救急不救貧,犧牲奉獻,無怨無悔,好好充實人生,利用有限的時間來做無盡的延續。也因為在這段從生到死做人的歲月裡,才有機會彌補過去我們所犯下的錯誤,才有辦法還清因果債,消我們的業障。如何消業就看自己行不行動,人往往在等機會來臨,但機會不是人人都有,人要主動出擊,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不是順著自己的命運在行走,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裡,心轉命運就跟著轉。

  在生的歲月裡,日子好過也一樣過,日子不好過也要過,吃好也飽,粗茶淡飯也飽。我們何不利用有限時間多造福、多積德,也讓自己每天能得到心靈上真正的快樂,在生到死的歲月裡了無遺憾的離開。不要等到死期到來什麼也沒做而含恨離去,讓自己所做的福報能夠綿延不斷,這不也是給後代子孫最好的交代嗎?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第三集 三、認知修行



  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時我們還不知道怎樣才是在修行,從字意裡我們可以得知所謂「修」就是必須「行」,也就是在修正我們個人的言行,包括內在與外在的一面。

  反觀現時社會,我們常在學修之路,一見穿道服、披袈裟或吃素唸經之人,就稱他為「修行人」,甚至在無知裡進而效法,更不惜一切投下財物追隨。從不觀察修行內在的真實只見外相的一面,而自認是真正的修行人,但卻不知自己乃是處於茫茫然之中,在早期苦行僧的修練歷程,如今已難見。所謂富貴難修行,七情六慾眾人皆有卻難斷離,風塵滾滾更難脫身。所以修行的歷練是很無奈的,更加艱苦還要能戰勝本身肉體的需要與需求,將自己的生活淡化、樸素,不著於外相的一切,從本身內心繁雜的世界改變起,把內心產生的忌妒、憎恨、嚮往、分別心、佔有慾一一修整,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無分別心一視同仁,進而產生憐憫之心、慈悲心,正所謂『佛在心中莫遠求』的真締。

  修行的歷程就是在不斷的錯誤中,懺悔過去、反省自己、導正思想、改變我們的言行舉止,讓自己不繼續造業,應知道業是眾生自己所造,業不造眾生,業如影隨行,不造業就是在修行。修行就是在脫因了果,當因果浮現時必需承受外來的一切,包括身體病痛、內心的折磨,古代神仙佛在得道之前,不也是歷經千百萬劫,在苦難當中,不斷的領悟體驗與證悟而產生出的大智大覺,我們要效法的不正是他們的精神嗎?進而幫助他人來離苦得樂,做一個真正活菩薩。

  修行是在不斷的磨練,並非不斷嚮往他人,而是要不斷的注重自己內心的變化來加以修整,不要再執著於外相的修,才不會讓自己再踏入黑暗的迷途裡,甚至盲然追尋而後悔莫及。所以希望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能達到真修,並非為了名與利而修,或逃避現實而修。如果我們還在窮追修行的路,希望您能靜下來想想自己到底在修什麼?自己的思想、觀念改變了嗎?智慧提升了嗎?慾望消除了嗎?玉不琢不成器,內心皆準備好了嗎?再加油吧!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第三集 二、宗教信仰認知



  人生無常、人生無奈,相信你、我、他都有同感受。每天發生在我們週遭的人、事、物裡面,有很多會讓我們覺得困擾、痛苦、悲傷、快樂,甚至於無法承受的壓力下,在求助無門,又無法言語當中,往往就會前進宗教來尋求解脫之道。

  透過親友介紹或資訊引進,我們就會去某某宗教廟宇,請教一些高人、道士、法師、師父、老師來幫我們解惑,來得到需要的舒解。結果有時弄到苦上加苦、人財兩失,又得不到真正的解決之道,進而對宗教廟宇失去信心,產生排斥。終究問題解鈴仍須繫鈴人,這一切的一切其前因後果,只能怪罪於自己對宗教信仰的無知,智慧無法分清所致。   濟公師父曾說:「世間上絕無高人,高人只有二個,一個死了、一個還未出世」。因為一樣是人,雙腳還站在天地之間,人如果可以呼風喚雨、使喚神鬼行事,既然那麼厲害,又何必在此當人受苦呢?

  我們要清楚明瞭,人活在世間上到底有何意義?對未來的人生有何規劃?為何跟神仙佛結緣,進而認知宗教信仰,才不會活在茫然之中,輕易被江湖術士所危言聳聽。宗教教門各法不一,耳朵所聽並非一定是真,眼睛所看也只是結果,並不瞭解其過程為何?所以要親自見證到的事實,才是對自己有所幫助。人親近宗教信仰,效法神仙佛的精神與包容心、慈悲心,展現出佛性的一面,將我們在宗教所學,融入在生活當中學以致用,這樣對未來的人生才有方向和目標,兩者相輔相成,心靈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人要懂得謙虛,在宗教裡就是要多聞,「聞」會讓我們產生思考、悟道、開啟智慧,再由智慧產生覺醒,對於人事物的判斷力就能一清二楚,而我們的靈自然也會跟著提升。

  現今宗教大多都以「利」為目的,而人對於無形界無法徹底瞭解和認知,所以任其擺佈。神仙佛慈悲,無所不在,又何其殘忍,在眾生面對無奈無助之時趁火打劫,這些皆有違神仙佛作風,神仙佛又怎麼可能會利用宗教信仰,而來奪取眾生的財物,這一切希望讀者能深思認知。神仙佛是在指引眾生,好讓眾生有心懺悔及精神依靠的地方,並無分貧賤富貴,一視同仁,這就是宗教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並扮演了代天宣化、教化民心、指引迷津、導正人生觀。所謂心誠則靈,抱持正心正念,對宗教信仰有所歸向,神仙佛自然與您心心相印,悟出靈感。如果您現正處於茫霧之中,希望您能早日覺醒,進而對宗教有更深入的了解,再產生信念與信心,讓我們在學修的道路上真正得到離苦得樂,也讓學修的路永存不朽。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第三集 一、道的起源



  「道」是什麼?不知道就不要胡說八道。

  道的起源為老子所開悟。老子觀察大自然的空間有著正常的規律,一切順其大自然不變的原則在運行,循規蹈矩,從未改變。例如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月有月圓月缺,日有日昇日落,獨立運行未曾改變,日月星斗的運轉從未終止,包括人、動、植物等等之一切萬物均生活在這大自然空間,無法用言語、文字,描述形容它的存在,於是老子把它強取名稱之為「道」。

  「道」之創始在天地間,滋養萬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廣大無邊又如此的偉大,所以稱為大道。老子把道又分為大道無形、大道無情、大道無名。

  •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在大自然裡,天地之形成前集中有提到,但在老子時,因不知如何形容天地之存在,所以將天地用「氣」來劃分,清者上升為天,濁者下沉為地,才以無形之名將天地產生而出。

  •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不管天氣晴時多雲偶陣雨,或天冷地熱,它完全不管,照常日月的運行,從不終止,看似無情又循著規律在行走,所以又把它形容大道無情。

  •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大自然之一切萬物,包括空氣、風、火、水、土、人、動植物等等,眼睛看得到的一切,皆為大道所供養,在無形裡看不到的,但是又可以長養萬物生生不息,這就是道的偉大。

  起始道的演化,老子在講道時,完全是照大自然的定律在說道,以啟示世人。

  大自然的空間皆循大自然的規律在行走,而人也要照天理而行,俗語說:「人不順應天理,天就不照甲子運行」,人如果違背天理,就會有天災人禍。人學道時,如果不符合大自然的規律,偏離軌道,就會造因果。什麼是規律?做人不要有因果就是要明白事物的道理。一旦不明白,行為言語就會出軌,與道不符就是背道而馳,因果因此而產生,因為不懂理,造因時當然也不知,所以學道就是一直要去鑽研事理,一理通萬理徹。還有當時老子說道時也完全沒有講到無形界(神鬼仙佛之類),而現代人學道都是在追求無形的空間,看不到也摸不到,不符合道之規律,真正的道是完全沒有在說神鬼之類的,這是現代人幻想的見解。

  在歷史裡,「道」的流傳,從老子演化到孔子時代就沒有道可說,只有皇親國戚還可聽聞,一般人民已經無法聞道,已在民間消失了,一直到達摩祖師從西域遷入中土,「道」才在現今中國流傳至今,但當時他講經說道時都是在論心,以心傳心、以心說道,沒有留下文字,只傳衣跟缽做為信物,一直傳到六祖時,發覺如果沒有留下文字的記載,怎麼讓後世之人學道,所以在六祖時才有「六祖壇經」一書留下文字讓我們學的這就是「道」。而現今世人學道,到廟裡跟隨神仙佛、老師師父、吃齋念佛,就認為自己在學道修行,還有些人到廟裡也不知自己到底要學什麼?想要什麼?最後自己又得到什麼?只是拿香跟著拜,又能拜出什麼呢!完全沒有自己的主張。學道就是要先瞭解「道」的含義,「道」簡單的說就是道理。將錯誤、違反大自然以及言行舉止加以修正,不知道就不可以胡說八道,要順其規律、不偏不倚循中庸之道,一旦脫離軌道就會有因果循環。

  一般我們學道皆忽略了自己身邊生活周遭之一切,包括做人的基本原則、家庭的維繫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與自己最密切而且息息相關,學道不先從這裏著手,還要到那裏去學呢!所以眼睛看得到的都是道,不管有形、無形隨時都在我們身邊,也可說是生活之大道也。人不可離道而去、離群索居,「道」如影隨形,走到哪裏學到哪裏,要面面俱到。人學道就是要瞭解事理源由、順應天理而走,要學實實在在看得到的一切實體,而不是追求虛幻看不到之無形,要學出正心、正念與正直,並不是邪魔歪道與胡說八道,所學所做之事要合乎情、理、法,然後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學以致用,這樣學道才是真正的有所助益。

  「道」很自然,而人也要循大自然之規律而學道,將人事物之事理說清楚講明白,所學之事完全透徹清楚明白知曉,道就是瞭解事理明白之根源。學道也要秉持與大自然不變之原則下加以學習,不背道而馳才不造因又多走冤枉路,進而踏上人生真正之「道」路。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

第三集 前言



  本堂遵奉 濟公活佛旨意,著作「解惑」一書共三集,目的在於讓初學者,對於神佛宗教有更深入了解,體悟人生無常,減少身心財產的損傷,破除先人留存的一些迷津,導正學道正確人生觀點,因應時運而生解惑一書。本集中其論說,皆可讓讀者遵循與體證,進而提昇智慧,在學修道路上真正得到身心靈的健全。

祝福您!


*此社群網頁版權內容屬 五龍山 靈聖堂 管理委員會*